一、初来乍到
在4月23号这天上午,我们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实习之地——安徽省泾县人民法院。来此之前,我们还特地上网百度了一下泾县法院的相关情况,非常期盼能一睹泾县法院的风采。
我和同学小耿被分配在了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当时傻傻的,什么都不会做,书记员柳莹姐非常亲切,不但给我介绍了一下法院的大致情况,而且她见我很拘束还给我搬了一个凳子让我坐,但我还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浑身不自在。这时候,是后主任“解救”了我,让我到他办公室帮忙。后主任平日里忙着外出送达,有许多的工作甚至都只能带到家中去完成,特别辛苦。
二、进入角色
时间过得很快,一不留神就过了半个月。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已经能比较熟练地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了。虽然偶尔也会犯点小错误,比如当事人来到法院领取应诉材料时,漏将传票给当事人,但是幸好,这些错误都能及时地发现并改正。后主任经常和我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但也很繁琐的工作,要细心、耐心,稍稍有些马虎都可能酿成大错。
为了确保尽量不出差错,后主任在进行应诉材料的登记时设计了一个很细致的表格,比如有时候一件案件有二个以上被告的,各被告要分别登记编号;如果应诉材料是被告亲戚代收的,在表格中也要注明;如果本人在外地,将应诉材料邮寄到其所在地,也要进行登记,并且邮寄的回执要保管好。凡是已经送达的应诉材料,都要将送达回证和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按照顺序放好,等到各业务庭的工作人员来领取。
在通知被告应诉的时候,有些被告根本不理解法院的工作,不仅不到法院来,甚至与送达人员玩起了“躲猫猫”,白天不在家,也不接手机或关机。但即使这样,法院的送达人员也没有放弃案件的送达,不仅会多次打电话进行催促,有时候,下班后吃过晚饭了还不忘到当事人的居住地看看其是否在家。这样的工作精神,实在让我很佩服。
我想,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认真二字很重要,只要有一颗认真的心,那么,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困难事还是容易事,都不是事。以后无论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只要认真去做了,就一定可以有所成就的。
三、送达二事
案件不多的时候,我就跟着到泾县的各个乡镇去送达法律文书。有一次和吴庭长去黄村镇送达,道路非常曲折,并且对那个地方不熟悉,几乎都是一路问过来的,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路在嘴上”。警车在颠簸的小山路上行驶了许久,好不容易找到了被告的住所,却没有人在家。被告的邻居告诉我们,被告一家人常年在县城居住,几乎不回黄村镇的老家。当时真是又气又喜,气的是,费尽功夫找到这里却没有发现被告,还被告知要找的人就在自己“家门口”!喜的是又有了新的线索-知道了被告在县城的具体地址。被告的邻居很配合我们的工作,给我们提供了被告的联系方式。我正要联系被告的时候,吴庭长阻止了我,他告诉我一个小经验。他说现在这个时候打电话无异于打草惊蛇,因为有些被告知道了法院找他,即使他在家,也会谎称自己在外地,或者干脆躲起来,这样可能就真找不到被告了。最佳方式是到了被告的住处后还是找不到再打。我连连称赞庭长的主意好,庭长说这也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之前就有过类似的情况,电话一打,结果把被告吓跑了。“实践出真知”嗯,果然不错!
还有一次跟后主任到一家公司送达应诉材料,正碰上该公司开会,对于我们的“突然”打扰,公司老总很不开心,对我们的态度很不好,说话语气也特别冲,并扬言要打电话给法院的院长,但却由于一时没有找到院长的电话号码而只好作罢。当然即使他真的打电话也无妨,我们只是依法送达,院长肯定是支持我们的工作的,所以自然是不用害怕这些。那天下午,我们仅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将三个案件的应诉材料成功送达。后主任连说运气好。他告诉我,有时候忙活了一天,都送达不了一件案件。我在心里暗暗感叹,送达工作真是太辛苦了。
送达虽然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诉讼行为,但在法院审判工作中却不可缺少的环节。送达很重要,但很多时候送达也很难。不仅要翻山越岭地寻找当事人,还要耐心给当事人做思想工作。有时候遇到一些蛮横的当事人,还会被他们赶出来,或者被他们骂作是替原告办事、与原告狼狈为奸、是原告的“狗腿子”等等。这时候我们更是不能生气,而是耐心地去和他们沟通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能积极配合法院工作,及时签收应诉材料。
现在出去送达,我也能很好地同当事人沟通,让他们签字收取材料,碰到不会写字的,就让他们按手印。最关键的是,现在已经不晕车了。我还记得第一次跟着后主任出去送达的时候,由于路途比较遥远,路面状况也不好,有许多急弯,再加上警车开得较快,我在回法院的路上,晕车实在太厉害,把早餐都吐了,把后主任和开车的法警小戴都吓愣了。不过现在我已经锻炼出来了,可以淡然笑对路途坎坷了。
四、所闻所思
以前我在书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摧毁友情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彻底的一种就是借钱不还。”当时我很不以为然。可是,我在法院却亲眼所见一对好朋友因为借钱不还而反目,实在让人心寒。事情是这样子的,被告为了周转自己的茶园生意,就向好朋友借了25万块钱。然而到了约定的时间,被告却迟迟不肯还钱,理由只有一个“没有钱”。原告三番五次地催,被告都说不是不想还,是实在没有啊。那怎么办呢?原告被逼无奈,只好到法院起诉。立案后,我们电话联系了两位当事人,让他们到法院进行调解。被告的嘴巴真的很倔,我们问他向原告借了多少钱,他就说原告说多少就是多少。再问他打算什么时候还,他就只有一句话“没有钱”。从他嘴巴中真的问不出什么来,我们只好跟原告沟通,原告说借出了30万。当我们再和被告聊的时候,被告就说肯定没有30万那么多,但具体是多少,让原告自己说,他是不会说的。结果问题就被这么抛来抛去,僵持了很久都没有一个解决的方法。最后,在立案庭的陈庭长的耐心劝说下,原、被告之间才最终达成了一致的调解协议。
因为钱而与多年的好朋友反目,使得多年的友谊破裂真的很不值得。因为金钱有价,友谊无价,人可以没钱却不能没有朋友。我想如果坚持这个原则多进行沟通,了解体谅对方的难处,也许因为借钱不还闹上法庭的就不会这么多了。虽然当庭对质能解决问题,但却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希望朋友之间能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维护友谊,维护社会的和谐这也是法庭面对此类问题多适用调解的初衷所在吧。
友情是珍贵的,爱情也同样如此。然而实习期间,在法院我见到的离婚案件也不少。离婚事由基本都是“原、被告缺乏共同了解,婚姻基础差。婚后,原、被告双方性格不合,未建立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等”。我就纳闷了,既然缺乏了解,那当初为什么又要草率结婚呢?既然结了婚,就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容忍,结婚不是儿戏,因为结了婚就有了一份共同的责任,随随便便的离婚,这不仅对双方、对父母,对下一代都是一种伤害。
所以每次当事人来闹离婚,我们都会先帮他们调解,法院建有专门的调解室,调解员的经验都非常丰富。在调解的时候,会先让他们各自说出这段婚姻出了什么问题,然后针对他们所说的问题给他们找出解决方法。有些脾气倔的,就劝他们先去吃个午饭,消消气,再商量商量,等完完全全考虑好了再过来,不要因为一时赌气而把终身幸福赔上。很多当事人都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好了,毕竟是夫妻一场呀。俗话说得好,夫妻没有隔夜仇。赌气的时候闹着要离婚,但气消了也就好了。
婚姻是什么?家庭是什么?我想,大抵就是一个“爱”字,让两个人共同担起一份责任,一直到老。
五、写在后面的话
泾县法院承载了我们太多深刻的、难忘的、美好的回忆。初来时的激动,工作后的沉稳,即将离开时的不舍,真的是如同五味瓶一般,各种滋味尽在其中。相信一同在泾县人民法院实习的其他九名同学也和我一样,对泾县人民法院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这是我们法律生涯中一段弥足珍贵的学习经历,更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难得的体验。真的非常感谢泾县法院的前辈们,不仅是他们工作时的认真负责让我们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他们对我们的悉心照顾更是让我们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严明之下,法律人的脉脉温情。
在这里我们接触社会中方方面面的人,在这里我们学会独立处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小事,在这里欢笑,在这里哭泣,在这里见证我们的友谊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