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我刚刚接手送达工作的时候,心里也是略有畏惧的,一来“送达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各级法院的一个难题,平日里也常听同事说起这“送达”的难处和苦处。二来则是自己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十几来在一直都是在研究室工作,从未接触过送达,为难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可是这半年多来,风里来雨里去我和我的同事们跑遍了我所在的这个县的角角落落,每一次送达的完成,都令我由衷的开心。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并且做的有声有色,小山城的每条街道,辖区内的各个村子都留下了我和同事们奔波送达的身影。虽然说苦了些,累了些,任务重了些,时间紧了些,但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个中酸甜苦辣怕是只有自己知道。如果说送达是一条崎岖的山路,那“送达难”就是遍布途中的荆棘,我愿意一路披荆斩棘,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一
雨一下就是个把月,江南的冬天总是潮湿阴冷,难得一见的太阳依旧来去无踪,让人摸不定阴晴。白天抽根烟喝口茶都嫌奢侈的时间,到了晚上便慢下来了。泡杯茶,坐在沙发上点支烟,想起了白天送达的事情来,不禁莞尔,若不是自己随口多问了一句话,后果也许是不堪设想呐!
又是淅淅沥沥的一天,一早来到办公室整理好卷宗叫上法警小戴便驱车出发了,今天我们要送达的是个离婚案件,由于雨雪天气路滑风大,原本二十几分钟的路程却开了足足一个多小时才到。根据当事人提供的信息,我们一路走一路问,不远的瓦房门前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妇,在弄清我们的来意后非常热心的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告诉我们后面那个高一点的房子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谢过老人后,我们便马不停蹄赶往那里。
敲开当事人的家门,一个70多岁老母亲在家里做家务,看到有人来便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儿。我们一进门首先确认了这里确是当事人“朱三宝”的家 ,并向老人家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老人家听后眼里流露出一丝惊讶的神情,但这神情很快便消失了。她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我们谈心,老人说,三宝现在在外面打工,我这个儿子和媳妇在一起的这么多年,天天就是吵,一见面就吵啊、闹啊,哎……这回又告到法院去了……。我们想既然当事人不在家就只好请他的母亲代为签收了,老人家也同意了,很快就签过字了,诉讼文书等材料也交给了她。
就在我们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或许是出于多年基层工作的直觉让我觉得有些不对劲,所以临走时我便随口问了一句,三宝是在家里是老幺吧?老人一听笑了,说,是啊,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要不然怎么叫三宝呢?我孙子今年都21了……听到这里我怔住了,小戴也感到不对劲,赶紧拿过原告的起诉状,果然,诉状上说孩子是2000年出生的,怎么可能是21岁呢?这时候,我意识到很可能今天的送达出错了。我们又向老人家询问她儿媳妇的名字,老人家支支吾吾也没说清,可能她只知道儿媳妇的小名的原因吧。此时,正好老人的老伴回来了,几番交谈下来才知道原来这个村子里叫“朱三宝”的不止一个,另一个“三宝”就住在后面山上。听完老人的话,我们立刻致谢并道歉,然后也顾不得外面的冷风冷雨,冲出屋子飞快的奔向后山。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当事人朱三宝的家,同样朱三宝也外出打工去了,他的父亲代为签收了法律文书。
若不是一句不经意的搭话,很可能给双方当事人以及办案的法官带来很大的麻烦,后果也很严重,这也让我意识到,送达工作容不得丝毫大意由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案件都需要认真研究,每一个细节都有待仔细斟酌。在“送达”的路上,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下去。
二
这次又是一个关于离婚案件的送达,是女方起诉离婚,起诉状对被告的脾气秉性有十分明确的描述:对方甚至扬言“要把女方娘家的房子烧掉”。出门时同事还调侃道,今天的送达可是有难度的啊!我心想,管他是点火就着的暴脾气还是蛮不讲理的角色,这老虎屁股我是摸定了。叫上法警小戴和书记员小陶,我们便出发了。
路上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让当事人配合我们的工作、怎么才能顺利的完成送达工作。小戴说,要不我们先打电话问问当事人在哪里,不然去了人不在岂不是白跑一趟。我随即拨通了当事人的电话,电话虽然通了,但噪音很大,吵吵嚷嚷的听得不大清楚,只听当事人说,出了交通事故,现在在交警队云云。得到这一消息后,我们立刻掉头,驱车前往交警队。处理事故的交警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立刻安排我们和当人见面。正在因为交通事故而接受询问,此时又遇到法院工作人员送来的妻子要求离婚传票,可谓祸不单行,我也觉察到当事人的情绪十分低落,于是便悉心安慰,正在处理事故的交警也共同对其进行开导,及时化解其心中的郁结,最终当事人签收了法律文书。这个原以为很棘手的送达工作竟然这么顺利的就完成了,心中是又高兴又遗憾,高兴是自然地,遗憾则是之前设想的场景准备的一些套词都没派上用场。本来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这下原本拉紧的弦一松,还不适应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其实,送达中会碰到很多类似的事情,因此我也常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我发现有时候光凭着一股韧劲儿还不够,还需要有一把巧劲儿才能把送达工作做好。或许有人说送达不就和送东西一样吗,只要把诉讼文书送到当事人手里不就行了吗。其实不然,这小小的送达的工作中包含着不可小觑的大学问,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基层干警用心考量的课题。我们不仅仅是用一双手一双脚去送达,更是在用真心用智慧去送达。
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旧历年热闹闲适的气氛还未过去,新一年的各项工作安排却比肩接踵纷沓而至了。回想去年年底送达的那个“特别的”案件不觉长吁一口气。说起这“特别”是有两个缘故,其一是因为该案件是由省高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海峡两岸送达文书和调查取证司法互助案件的规定》而委托我院送达的一起涉台诈欺案;其二则是由于当事人提供的信息十分模糊,因此在送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难题。
接到案件的时候我详细的看了文书材料,把当事人的信息一一记录在案,整理好材料便和法警小戴一起出发了。很快第一个难题就来了,我们发现文书中所提供的当事人张某的住址只是一个大概的位置,我们几乎访遍了周围的住户依旧寻找不到当事人的半点踪影,我突然想到,当事人有两个或许我们可以从另外的一个当事人那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于是我和小戴按照材料中所示的地址找到了另外一位当事人胡某的家中。第二个难题随即而来,虽说地方是找到了,但是大门紧锁,任我们怎么敲门也不见有人应门。干等着绝不是办法,于是我们商量先去送达其他的案件,等中午吃饭的时候再来。为了保证能在中午的时候赶回来,我们便选择了一个不算太远的乡镇,好在诸事顺利,赶在吃午饭的时候回城了。
来不及吃饭休息,我们直接去了胡某的家中,刚准备敲门的时候,门从里面开了,走出来一个小伙子,原来小伙子正是胡某的儿子,平日里都不在家,恰好今天中午回家拿些东西,真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啊,要是路上稍有耽搁,可能就错过了。小伙子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立刻就带我们去找他的母亲。胡某在离家不远的一条街道上开了个小店,做买卖营生,她接过诉讼公文签好字交还与我们。第三个难题又来了,当我们问起她是否认识该案件的另一名当事人张某时,她说不认识,我正思忖着如何找到张某时,她又说道,她是一名电话诈骗的受害人,当时她接到一个语音电话让她去中级法院领传票,否则要强制执行,她根据电话提示转人工咨询后,对方让她提供信用卡账号密码等进行冻结保护之类,她按照做了,结果几千元被划走了,当时去公安局报了案,也许张某也报了案吧。我和小戴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随后我打电话去公安局询问这个案件,在公安局同志的帮助下我们顺利的联系上了当事人张某,该起涉台案件的送达顺利完成。
“送达难”难在何处?我想难就难在这“烦琐”二字,联系方式对不上号、住址模糊、变更住地、外出务工……这是一个“琐”字;要查、要找、要问、要记……这是一个“烦”字。如果我们能摒弃这二字,那送达何难之有?
每一天的奔波劳累,都随着案件的成功送达都消散了,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喜欢这份工作的原因吧,虽然每天都疲惫不堪,虽然正点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但在送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基层人民法院的一员,我的作用或许只是一架精密仪器上一个微小的部件,可是如果我这个部件的运转出了问题,那整个仪器的精准度都会受到影响。我想我能做的,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岗位上,爱上这份工作,让“送达”之路不再难走。